开展医疗、教学、科研...
成果动态
张震主要学术成就及事迹二
图/文 admin2015年05月12日 点击数:15178

张震,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主任医师,资深研究员,云南中医学院名誉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优秀科技人才,云南省荣誉名中医。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所(现为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云南中医药杂志》创始人,曾历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三届中医学与中药学学科评审组成员,卫生部第三届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国家中药品种保护审评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中医药学会中医理论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及中医外语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云南省名老中医工作室建设指导老师。

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中医药事业。医德高尚,品行端正,精通中医经典,博彩众长,心圆智方,经验丰富,勇于探索,临床经验丰富,以“疑难病治疗高手”之名著称于滇省杏林。云南大学医学院6年制医疗系本科学习西医于1954年毕业,服从国家统一分配到个旧市矿山基层卫生所,从事井下矿工保健与疾病诊疗。由于工作表现出色且对中医有一定的认识。1956年被选派到成都中医学院(现中医药大学)参加三年制全国首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学习祖国医学。他态度端正、学习刻苦努力。1959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获卫生部颁发的成绩优异奖状与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银质奖章,毕业论文《中医临床思想方法之初步探讨》曾发表于1959年第9期《中医杂志》,受到国内中医界的赞许、重视和好评。学成回来他55年如一日,坚持在临床一线用所学到的中医药知识防治疾病,同时自觉进行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和常见病与疑难病证的中医药诊疗研究,获得不少成果,有的成果曾多次获省级奖。

一、临床工作中的表现

1、真挚热爱中医,虚心学习无止境

张老自学习中医后为祖国医学原创之卓越理论所折服,深刻领悟到中医是具有科学性的人类东方医学的杰出代表,拥有先进的原创性科学思维方法,充满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极待继承发扬与创新,因此他痛下决心,坚持深入钻研中医经典及各家著作,深刻领会并扎实继承蜀中名师名医的学术思想与诊疗经验。张老天资聪颖,记忆超群,勤学好思;不仅深解原文精义,且能背诵大部分经典内容,深刻领会其内涵,掌握其精髓,认为前人名家经验方药,能经受得起时间考验,必有其科学性。对古今医家的经验及理论尽力加以继承,虚心学习,广采博收,从无门户之见。在不断学习前人经验的同时也非常重视现代中医药临床诊疗及实验研究获得的之最新成果,善于把这些新知识、新信息与中医学传统理论相结合运用于临床。在临床实践诊治疾病时,拓宽思路,中西合参,以中医病机原理及治则为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一切从病人出发,因人、因病、因时、因地制宜,据证议法,精选药物,合理组方进行治疗,往往出奇制胜、事半功倍,取得较好疗效。如治好了胡某某等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杨某某等的脉管炎使其避免了截肢残废的厄运,治愈了许多患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病人,深得患者的好评和爱戴。

张震研究员不仅医术高明,还通晓英文、法文,许多慕名而来的外国患者与来华学习中医的老外沟通无障碍,给治疗和教学带来便利;同时还为外国留学生用英语讲授中医课程,为中国中医中药的传播和走向世界做出自己的贡献。

2、专注临床实践,积极进行研究工作

张震教授一贯十分注重实践,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源泉,实践出真知,是检验一切理论想法的唯一标准。中医工作者如果不专注临证诊疗实践,不善于总结切身经验,不进行科学的临床研究,便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关于疾病诊疗方面的真知。因此他在临床工作中总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工作和思考,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昼夜勤思,每有心得即援笔誌之,积累到一定数量时则疏理成文发表交流。每当张老应诊时,病人总是门庭若市,住院病人会诊服中药者亦多。因此他每年都会自选1—2个研究课题、克服困难,创造条件进行临床观察和研究,最终将研究所得撰写成文在有关医学期刊上发表,经深化提高后逐步形成学术专著正式出版交流。

3、自觉贯彻人性化的诊疗服务

人性化服务,本是中医诊疗活动过程中原创性的传统特色和优势之一,也就如《备急千金方·大医精诚》篇所说的:对于任何患者都应“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思......见彼苦恼,若己有之。”又如《医门法律·问病论》谓“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笃于情则视人如己,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处.....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则问者不觉烦,病者不觉厌”;另在喻氏《寓意草·自序》中又说凡“耳目所及之病,无不静气微心,呼吸与会,始化我身为病身;负影只立,呻吟愁苦,恍惚而来,既化我心为病心”等。张老自觉遵循古训,认为医者之医术与医德绝对不可分离。不仅要具备精湛的医术而且要讲求医德,尊重生命,理解患者之病痛与心理感受,主动关心呵护病人。

因此,自必应把治病救人之术作为首要之事,处处以病人利益为重。遵守人性化的基本原则:以病人为本,精心诊治,在顾护人体正气,舒畅体内气机的基础上消除疾病,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凡是来就诊的病人无论长幼尊卑,张老均能够一视同仁;诊察精心,尽心治疗。对于情绪致病者除药物治疗外,还给予精神安慰言语暗示,促其好转。

在张震教授自己的诊所里,就诊病患中经济困难者、低保户、无工作能力的残疾人大都能得到减免医药费的特殊照顾。

作为一位国家级名老中医,张震研究员所诊治过的疾病遍及内外妇儿各科,治愈的疑难病证成千上万。据初步统计,在病证互参的基础上,通过正确的中药复方内服等疗法,确可获得程度不同的较好的疗效,能缓解或阻断患者体内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纠正其免疫、代谢以及内分泌功能等之异常。尤其是某些常见的慢性功能性疾病,如神经官能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等。在其半个多世纪的临床诊疗中积累和总结出了一整套疗效卓著、方案成熟的治病策略和方法,且整理成专著出版,得到更多医生的认同和采用。

55年来,张震研究员将毕生精力投入到中医药事业中,勤勤恳恳为广大百姓的健康精诚服务,治愈了无数的病人,深受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他是云南中医界的泰斗,在云南中医界德高望重,是云南老百姓信得过的老权威专家。

二、创新性独特性的学术思想技术经验及传承情况

张老临床诊疗经验丰富,理论研究成果丰硕,治学严谨,关注现代中医药研究信息,探索和继承古今前辈诸家学说,重视辨证论治、辨病和辨证相结合,对证候的层次结构等原理提出过新的见解与理论,并探索阐述了中医疑似证候之间的鉴别诊断规律与方法;临床诊疗经验丰富,对常见病的治疗有独到之处,善治疑难杂症,潜心研究疑难病症的中医药治疗规律。在分析归纳证的自然层次结构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辨证分类法,探索疑似病证之间的鉴别和中药内治等规律从,而提出了系列的学术见解和新理论,并身体力行,用于临床诊疗实践已50余年。

1、开创我国中医证候概念研究新领域

张老是全国第一批西学中的优秀人才之一,他十分崇尚中医学之精华,钻研中医理论,运用中医药技术于临床诊疗,根据自己渊博的知识,研究传统中医理论和证治方法。在证候的研究中,从分析“证”的“元素”和构架入手,提出证候层次结构的创新理论,认为一切证候都可分为三大层次,即核心证候、基础证候、具体证候。而具体证候的形成则又有赖于病位证候的补充与标示。这一理论的提出,丰富了证候学的内容,揭示了各类辨证的内在联系,充实和完善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学术思想体系。此外,还对证候的分类方法、证候与病名和症状的关系、证候与治疗的关系、证候的规范化、证候的现代研究等作出了系统的考察。现简介张老关于证候独特的创新性理论如下:

证的核心成分——“核心证候”

“阴、阳、气、血、精、虚、实、寒、热、风、湿、火”等中医学最根本的生理病理和病因的概念便是相当证的“元素”,是一切证候的核心。其性质已分别涉及致病因子,病变范围,病证治疗,病机属性和病理产物等中医学的主要概念。它们可以单独也可能两个或两个以上合并出现。

‚证的基础架构——“基础证候”

证得基质常是由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核心成分加示意词共同组成,是证候的基础部分,可称为“基础证候”。如气虚证,血虚证,血瘀证,气滞证,湿热证,实火证等等,已能从基本上揭示出病变的大体范围,性质动向及程度等病机内容。此为证之基础构架。当其与示意词如炽、盛、动、逆、浮、陷、滞、积、结等互相融合,则其在体内之存在状态及病机情况便更加明朗化,但其具体的靶标尚不明确和集中有待更进一步的具体化。

ƒ定位指征——“病位证候”

此即脏腑、经络等功能异常之表现。(此内容从略)

④证的完整模式——具体证候

如肾阴虚,肺气虚,肝气郁滞等便是具体证。即中医学证候的临床诊断概念(详细内容,见张老专著《辨证论治新理念与临床运用》一书)。

2、疏调气机疗法是一种创新性的基本治疗措施

张老是云南中医疏调学派的创始人,认为“欲求临床疗效的提高,无忘对患者气机之疏调”。“气”本是我国古代唯物观念中近似于物质的范畴,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中医学领域的气,大体是指体内不断运动变化着的精微物质与内脏器官的功能活动。而维系人体生、长、壮、老等系列生命活动之气,是由先天的“人气”(父母所授之肾中元精),后天的“地气”(脾胃受纳的水谷之精气与悍气)与“天气”(由肺吸纳的天气中的清精之气)共同聚合而成。此“三合一”之气,在人体内又分化为众多的、各有职司的人体诸气,具有各自的运动方式与规律,最终形成一个相对平衡与协调的多元矛盾统一体。气是维持生命的物质基础,升降出入是气运动的基本形式。气机调畅是生理功能正常运行的表现形式,又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根本;气机失调是脏腑、阴阳、气血、经络等病理变化的根本机理,《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 所以中医学的“气机”基本上可说是人体生命力与脏腑功能活动方式和规律的概括,气机郁滞则变生诸病。

因此张老认为疏调气机为治疗大法之一。疏调的核心是维护和恢复肝脏的正常功能,同时辅以健脾补肾,维护先后天以保持人体气机的条畅运行,维持人体气血阴阳的协调与平衡,促使其恢复生理常态,并非单纯疏肝解郁。他创制了“疏调气机汤”在临床化裁使用,在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慢性宫颈炎、经前紧张综合征、痛经、儿童异动症、梅核结气、黄褐斑、慢性前列腺炎、性功能障碍、慢性胆囊炎等病证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详情见张震专著《辨证论治新理念与临床应用》)

3、调补脾肾、顾护根本是促慢性顽固性疾病恢复好转的重要措施

治病求本是临床医学的最高境界。“治病求本”者,寻求致病之根本,并针对其施治。

张老重视人体先后天之本,长于运用调补法,尤其善于调理脾肾。曾引用李中梓之说“‘治病必求于本,本之为言,根也,源也。世未有无源之流,无根之木。澄其源而流自清,灌其根而枝乃茂,自然之理也。故善为医者,必责根本。而本有先天后天之辨。先天之本在肾,肾应北方之水,水为天一之源;后天之本在脾,脾为中宫之土,土为万物之母。”同时并重视平衡病体失调之阴阳使之恢复平衡,同样是治疗的根本目标。

在治疗杂病时,张老特别关注患者体内的正气对病情变化的主导和决定性作用,如艾滋病病人便因正气不足又为HIV邪毒侵袭,经血液、性接触或胎产而潜伏于靶细胞CD4内,侵蚀脏腑器官,损伤人体气血津液,终使阴阳离决,使患者死亡。

4、张震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情况

 张震研究员不仅全身心致力于中医辨治理论研究及临床诊疗工作,还始终关心中医的继承和弘扬。为培养中医药人才,年逾8旬的他仍坚持带研究生,指导云南省卫生厅学科带头人、省科技厅创新人才,指导中青年医生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2008年开始的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中,他作为指导老师培养了两位高徒,获得学位,升任了高级职称。2011年,又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定为“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做好名老中医学术技术经验传承,定期为云南中医学院师生进行专题学术讲座;作为云南省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首席顾问,每年至少2次对该项目进行技术指导和技术骨干培训班授课。

 在他的继承人中,年龄最大的已经达到65岁,不管在学术上还是临床上都已经具备较深的造诣,由其指导的学生很多现已成为我省中医药学术骨干。2013年,他的一名学生入选第十三批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和云南省中医药学科带头人。

因病人较多,他每天都要接诊近百位患者。在圆满完成日常医疗任务后,仍每日手不释卷,精心钻研,每年均有新的学术创见发表。古稀之年学会使用电脑,利用网络吸纳新知识、新理论。同时张震研究员的中医药科研意识浓厚不移,坚持开展科研,每年都会自选一个研究课题克服困难,创造条件进行中医临床诊治疑难病症和常见多发病的研究,最终将研究结果撰写成文在国内期刊上发表。每年还指导其学生和中青年医生申报各级课题,2006年、2010年、2011年、2013年他指导或参与申报的4项课题“经静脉吸毒感染HIV/AIDS中医证候特点及演变规律研究”、“稽延性戒断综合征中医证候演变规律及生物学机制研究”和“HIV感染IIA期中医证候特点及演变规律研究”、“艾滋病中医证候要素提取及其组合规律的研究”获国家自然基金委立项资助。

三、张震学术著作与有关论文目录

1、由张老本人撰写的全部和部分专著,已出版的著作

1)《张震中医实践领悟与研究心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8月出版,撰写全部)

2)《辨证论治新理念与临床应用》(上海科技出版社2013年12月出版,撰写全部)

3)《疑似病证的鉴别与治疗》(上海科技出版社1983年出版,撰写全部)

4)《中医疾病诊疗纂要总论》(云南科技出版社1990年出版,1-3页)

5)《中医中药科研方法撷要》(云南科技出版社1991年出版,1-101页)

6)《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总论》(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年出版,1-15页)

7)《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总论》(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年出版,1-7页)

8)湿热证探微《当代名老中医临证荟萃》第一册第491页 广东科技出版社1987年版。

9)张震医案12例《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第三册2361页 北京出版社1990年版

10)平疣洗方,止痒消荨饮《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第431页及458页 河北科技出版社1990年出版

2、由张老撰写已发表的部分论文目录:

1)中医临床思想方法之初步探讨《中医杂志》1959.1.6

2)论阴阳与五行《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54.4.2

3)肠原性慢性血红蛋白过多症《云南医学杂志》1960.1.52

4)针刺合谷治疗电光性眼炎32例《云南医学杂志》1960.3.27

5)中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一例报告《云南医学杂志》1962.2.9

6)嗜酸性细胞增多性哮喘455例分析《中华内科杂志》1962.8.478

7)血栓闭塞性脉管炎16例中医药疗效观察《云南医学杂志》1965.423

8)颜面神经麻痹中医论治《中南老中医经验选集》1973年版第131

9)怎样辅导西医学习中医《新医药学杂志》1974.1.47(原《中医杂志》)

10)三仁汤与湿热证《云南医学杂志》1975.2.41

11)附子之药理作用与临床运用《云南医学杂志》1975.3.51

12)瘀血证候初探《云南医学杂志》1976.1.48

13)肺癌61例中医辨证分型研究《云南医学杂志》1977.3.43

14)湿热证100例临床诊疗分析《云南医学杂志》1979.2.1

15)疑似证之鉴别与治疗《云南中医杂志》1980.1.38

16)评《中医心病证治》《云南中医杂志》1980.1.47

17)原发性肺癌植物神经机能状态研究《云南医学杂志》1980.1.17

18)中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与方法要领《云南中医杂志》1991.121.5

19)傣医基本理论梗概《云南中医杂志》1992.135.1

20)傣医与有关医学之比较研究《云南中医杂志》1992.136.1

21)傣医理论之特色与比较医学方法在研究中的应用1993.141.1

22)施普瑞治疗高脂血症中医疗效观察《云南中医杂志》1994.154.1

23)中医常见复合证之鉴别与方法《云南中医杂志》1980.16.8

24)疑似证候间的鉴别要点与方法《云南中医杂志》1980.11.38

25)湿热证,瘀血证与有关疑似证之鉴别与治疗《云南中医杂志》1980.12.20

26)虚热证,痰浊证,气滞证与有关疑似证的鉴别治疗《云南中医杂志》1980.13.12

27)寒湿证,虚寒证,实火证与相关疑似证之辨治《云南中医杂志》1980.14.13

28)中医复合证病位指征之鉴别《云南中医杂志》1980.15.15

29)阳明里热证,春温入营证与有关证候之鉴别与治疗1980.16.8

30)脾阴虚证与脾气虚证的鉴别与治疗 《中医杂志》1981.21.40

31)肝阳化风证,心脉瘀证与其疑似证候之鉴别与治疗《云南中医杂志》1981.3.5

32)肝气郁结,肝阴虚证与有关疑似证之鉴别治疗《云南中医杂志》1981.2.4

33)脾不统血,脾阴虚证与有关疑似证的鉴别与治疗《云南中医杂志》1981.4.4

34)肾不纳气证,膀胱湿证,气阴两虚证与有关疑似证的辨治《云南中医杂志》1981.5.3

35)心肾不交证,肝气犯胃证,水气凌心证与疑似诸证之辨治《云南中医杂志》1981.6.12

36)临证治疗的意义与思维方法《云南中医杂志》1981.26.12

37)中医临证治疗基本概念《云南中医杂志》1983.42.10

38)中医选方用药的一般原则《云南中医杂志》1983.43.18

39)合理使用中药《云南中医杂志》1983.45.11

40)中医辨证治疗方法《云南中医杂志》1983.46.6

41)中医理论之基本特点《云南中医杂志》1985.61.1

42)中医疾病的历史状况与分类方法《云南中医杂志》1986.75.1

43)中医疾病的演化与传变《云南中医杂志》1986.76.1

    44)怎样以论文的形式表达作者之学术水平《云南中医杂志》1987.86.32

    45)中医科研应明确的几个问题《云南中医杂志》1988.92.1

    46)中医科研选题法、立体法、准备法与实施法《云南中医杂志》1988.93.1

    47)正确运用传统的研究方法《云南中医杂志》1988.94.1

    48)关于中医经验的整理研究问题《云南中医杂志》1988.95.2

    49)灵活借鉴现代研究方法与技术《云南中医杂志》1988.96.1

    50)关于中医现代化研究的方法问题《云南中医杂志》1988.910.2

    51)用优秀得体的论文表达科研成果《云南中医杂志》1989.103.1

    52)关于小便不利的辨证论治《云南中医杂志》1980.5.28

53)关于癫狂症之辨证论治《云南中医杂志》1980.6.28

54)中医理论整理研究要点与方法《新中医》1981.5.50

55)从中医肝病患者之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看疏泄的实质《云南中医杂志》1982.1.1

56)证候探微《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4.5.2

57)兰芷庵学术思想与诊疗经验《云南中医杂志》

58)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之辨证论治《云南中医杂志》1982.2.9

59)中医症状鉴别诊断总论《上海中医杂志》1983.1.29

60)临证治疗学基础《云南中医杂志》1982.6.10

61)中医学理论基础《云南中医杂志》1985.1.1

62)中医辨病诊疗纂要《云南中医杂志》1986.5.1

63)中医辨证应当规范化《云南中医杂志》1985.4.1

64)中药处方论述与审评《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5.6.1

65)中医药现代化战略探讨《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7.446

66)论中医学术之特色与优势《中华临床医药杂志》2012.9.1

67)有关师承教学工作的体会与认识《云南中医药杂志》2010.9.1

    除以上所列论文题录外,张老在《云南中医杂志》等先后发表之文章,如中医英语园地,诊余随笔,医话等为数尚多,兹从略。

、科研课题与科研成果

    从综合方面潜心研究中医证候的来龙去脉层次结构及临床鉴别诊断规律取得的成果。先后完成省级重大课题“中医证的考察研究”荣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医疾病的整理研究”及云南古籍“《医门览要》整理研究”,分别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5年,他不顾高龄,仍深入HIV/AIDS患者群中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后,从而亲自拟定“扶正抗毒方”、“康爱保生方”制成的固定制剂作为云南省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专用制剂。现已治疗艾滋病患者9531例,取得相应疗效和较好的社会效益。

五、参与社会团体活动

    张震研究员,国内知名的研究中医证候学的专家之一,国家级中医专家、云南省著名中医,主任医师。同时,也是云南省中医界唯一的资深研究员,“张氏疏调学派”创始人。曾历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医学和中药学审评组成员,国家新药审评委员会委员,国家中药品种保护审评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理论研究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及中医外语专业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新药审评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云南学会副理事长等。积极主动参与会议活动,献言献策为振兴中医药做出自己的贡献,荣获优秀科技人才称号、国务院特殊津贴及全国中西医结合贡献奖、云南省劳动模范等。

六、献言献策

1.1986年5月,全国中医证候规范学术会议在北京召开。我省张震研究院主任医师在会上做了《中医证候考察研究》的学术报告,并受会议领导胡熙明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的重视并委托他起草了中医证候、中医疾病和中医症状三个概念的基本定义,获得与会代表的同意。

2.在担任国家新药审评委员期间,鉴于各单位所报送的中药新药申报资料中关于中药处方的论述不够清楚也不规范。对此张老提出一系列改进意见,受到新药审评中心领导和许多委员的赞同。对于张震研究院所提出并撰写的书面献言《中药处方论述与审评》,得到国医大师路志正、京中名家吉良晨、季绍良等委员和新药中心主任王北婴等同志的支持并参与署名(该文发表于《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杂志1995(6):1)

3.2011年云南省人大修订云南省发展中医条例的工作中,张震主任医师提出一系列从本省实际出发的具体建议,受到省人大科教文卫委员会的重视与接受。张老特别提出要全面理解并发扬中医学术的特色与优势。张老为此撰写了《论中医学术的特色与优势》一文并发表于《中华临床医药杂志》2012(9):1,其具体内容已纳入本次申报之附件中作为一例,敬供审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