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心得第一篇
《伤寒论》卷一,平脉法第二,主要讲述了脉的正常形态及不同疾病的脉象特征。
诊脉有寸、关、尺三个部位,阴阳之间相互影响,脉象与营卫气血及肺气密切相关。人体内的营卫气血随肺气的呼吸出入而循环上下、敷布周身,因此脉象也随时变动,呈现出多种状态。人与天地相应,四时气候的变化对脉象也有相应影响。春天脉弦,秋天脉浮,冬天脉沉,夏天脉洪,但人的气色及身体状态不同,脉象也有大小的区别,即使在同一个时间内也往往不一致。尺部和寸部脉象可长短不齐,或见短脉,或见长脉;上部和下部的脉象可以不一,有的指下分明,有的则寻按不清。病时脉象则会发生变化,快慢高低不一。
营卫气血流行如常,不失法度,所以肾脉沉,心脉洪,肺脉浮,肝脉弦,这是各脏的正常脉象。营卫气血随呼吸的出入和阴阳的升降,像漏刻一样周而复始,循环周身。漏刻中水下百刻为一昼夜,而脉行一周交会于寸口,因此人体的虚实可以在寸口部诊察出来。随着病情的变化和阴阳的偏盛偏衰,脉象也有不同的变化。例如感受风邪之后脉象浮虚,感受寒邪之后脉象牢坚,水饮停蓄则脉象沉潜,支饮为害则脉象急弦,动脉主痛,数脉主烦热。若脉证不符,须明确病变的根源以作取舍。寸关尺三部的脉象不同,疾病也各有差异,太过固然是病态,不及也是病态。邪气并不是空无所见的,究其根源肯定有异常的表现。审察病在表还是在里,分辨其在上焦、中焦还是下焦,明确病变部位,斟酌四诊得到的病情,再结合脏腑的特点,就能有独到、高超的辨证能力。
人在恐惧害怕的时候,脉象如同按在丝线上那样细小无力,同时面色苍白。人在津液亏虚的时候,脉象涩而不流利,并且口干唇燥。
人在羞愧的时候,脉象浮,并且面色忽白忽红。肝在五行中属木,在六气中为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这是肝的平脉。如果肝病而有濡弱之脉则易于痊愈,如果纯为弦脉则预后不良,这是因为脉象弦直,这是肝脏损伤的表现,所以判断其预后不良。心在五行中属火,在六气中为少阴,所以其脉洪大而长,这是心的平脉。如果心病而有洪大的脉则易于痊愈。如果脉来微去大,这是反常的现象,名为反,为病在里;若寸脉小,尺脉大,邪从里向表,名为覆,为病在表;如果寸脉微小,则容易出汗;尺脉微大,则为关格不通,小便困难,头部无汗的病人尚可医治,若有头汗则较难治疗。肺在五行中属金,在六气中为太阴,其脉如毛之浮,是肺的平脉。若肺病而见此脉,或见缓迟的,是疾病将愈。若有数脉出现,则疾病即将增剧。
肥人(肌肉丰厚,经脉不易显露,其脉当沉)如果脉浮,应当寻求致浮的原因;瘦人(肌肉浅薄,经脉易于显露,其脉当浮),如果脉沉,应当寻求致沉的原因。因为肥人的脉象应当为沉,而今为浮;瘦人的脉象应当为浮,而今为沉,这都是反常的脉象,所以应该查找原因。
寸口脉缓而迟,缓脉为卫气调和,卫气充盛于外,其人皮色鲜明,面有光泽,声音清越,毛发生长旺盛。迟脉为荣气调和之象,营血盛于内,其人骨髓生长,血脉充盛,肌肉紧张结实。阴阳和合,荣卫流通,刚柔相济,才可称为身体强健。
寸口的脉象浮而大,浮为正虚的表现,大为邪实的表现。浮大脉见于尺部(是正虚于下,下焦邪闭的表现,正虚气化无力)则小便不通,名为关;浮大脉见于寸部(是正虚于上,上焦邪壅的表现,正虚气逆不降)则呕吐上逆,名为格。
寸口脉微而涩,微为卫气衰而不行,涩为荣气弱而不及,荣卫不相协作,运行受阻,三焦失去依靠,则身体失去感觉,不知痛痒。荣气不足,则身体烦疼,难以言语;卫气虚弱,则身冷恶寒,呵欠不止。三焦不能各司其职,(上焦主受纳)上焦失职,则噫气而吞酸;(中焦主腐熟)中焦失职,则消化无力;(下焦主分清泌浊)下焦失职,则二便失禁。
寸口脉微而涩(反映肺之荣卫气血不足),微为卫气衰弱,涩为荣血不足。卫气衰弱,则面色萎黄,荣血不足,则面色青。荣好比根本,卫好比枝叶,荣卫俱衰,则根叶皆枯,因此出现形寒战栗,咳嗽气逆,痰唾腥臭和吐涎沫的症状。
寸口脉微而缓,微则卫气虚衰不能固护,导致腠理空虚;缓则胃气有余,饮食消化如常。水谷入胃得到消化(以化生气血),才有脉道的运行。津液输送到经脉,才能形成荣血。如果荣盛卫虚,荣卫不和,则卫虚不固,腠理疏松;三焦为气之道路,气弱不能摄血,三焦功能失常,则会发生下血如崩。
诊脉时切不到少阴脉,提示患者肾气微弱,精血不足(肾阴虚损,无力潜阳),阳气上奔,促迫胸膈,导致宗气被阻,聚而不行,从而导致血结于心下。阳气下陷则阴部和大腿内侧发热,与阴气相搏结,导致肢体失去知觉,这样就形成了尸厥。
寸部脉微(主阳气虚),尺部脉紧(主阴气盛),病人虚弱多汗,这是阴邪偏盛而阳气虚衰所导致的。寸口脉微为阳虚,脉濡为血虚,脉弱多有发热,脉紧为寒邪;阳虚血少的人受到寒邪的侵袭会发生厥逆,表现为突然昏迷而失去知觉。这是因为胃阳素虚,谷气不充(不能上输于脾),脾运滞涩不畅,因而口急不能言语,身冷战栗。
濡弱脉为胃气调和的表现,五脏六腑相互克制(但都依赖胃气的滋养)。凡是阳脉如浮或数,则为病入于腑;凡是阴脉如迟或涩,则为病入于脏。